不論是哪一種咖啡,新鮮度都是影響品質(zhì)的重要因素。選購時,抓一兩顆咖啡豆在嘴中嚼一下,要是清脆有聲,表示咖啡豆未受潮,而唇齒留香的咖啡豆才是上品,但還是用手捏捏,感覺一下是否實心,千萬不要買空殼的咖啡。
在公元15世紀以前,咖啡的種植和生產(chǎn)一直為阿拉伯人所壟斷。當時主要被使用在醫(yī)學和宗教上,醫(yī)生和僧侶們承認咖啡具有提神、醒腦、健胃、強身、止血等功效;15世紀初開始有文獻記載咖啡的使用方式,并且在此時期融入宗教儀式中,同時也出現(xiàn)在民間做為日常飲品。因伊斯蘭教嚴禁飲酒,因此咖啡成為當時很重要的社交飲品。
為了開辟更為廣闊的公共社交生活,那時的高級咖啡館都不惜工本建造了可容納幾十張甚至近百張咖啡桌的大廳。很長時間內(nèi),這里曾經(jīng)是歐洲城市里最早的,也是惟一可供各階層的人們自由來往聚會的場所,在各色人等的往來間,咖啡館里的學者靈感如泉涌,人類文明的精粹,從這小小的咖啡桌上,慢慢地彌漫到全世界。
歐洲人同樣是一個熱愛思辯的民族,咖啡在他們手上,變成另一種的文化。凡是酗酒、賭博的,統(tǒng)統(tǒng)不允許進咖啡館的大門外,因為人們來咖啡館是為了促進智慧上的成長。這種對咖啡館的熱情迅速膨脹,到1730年,僅在未來民主革命旋風中心的巴黎一地,就有大小咖啡館近4000家!放眼別的地方,像倫敦、羅馬、德國和奧地利,人們已經(jīng)來不及建造新的咖啡館了,而是更多地把鬧市區(qū)的飯廳、酒館甚至高級旅店直接改造成高大的巴洛克風格的咖啡館。
